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分集剧情第1-8集(3)
《昆曲六百年》分集介绍: 第五集 璀璨“折子戏”(美丽屋女人网剧情频道 //juqing.mei55.cn 电视节目表)
康熙年间,“折子戏”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清政府对于词曲创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后传奇创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奇作品创作日渐凋零的同时,昆曲的演出市场却日趋繁荣。折子戏的出现,是昆曲艺人根据市场需求,对传奇脚本做出的最大胆、最彻底的改变。站在戏馆舞台上的艺人,显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折子戏”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千锤百练的演出,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趋于完美。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昆曲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昆曲中的众多经典曲目也通过折子戏流传下来。璀璨辉煌的“折子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昆曲六百年》分集介绍: 第六集 百戏之母
昆曲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昆曲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不仅仅是京剧,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功莫大焉。昆剧称为“百戏之母”,正源于此。
《昆曲六百年》分集介绍: 第七集 一脉相传
历经数百年的昆曲从清末进入了她六百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昆曲几度浮沉,命悬一线。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渐次瓦解。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他们敏锐地关注着昆曲的兴衰,在发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坚守。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1921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立。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
《昆曲六百年》分集介绍: 第八集 昆曲归来
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了昆曲艺人们崭新的艺术生命。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正式在北京的广和剧场上演。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昆曲这支兰花,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悄然绽放。这些新建立的剧团,后来都为昆曲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 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复兴。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